1、茶叶泡水晒干不能喝;
2、茶叶泡过之后,茶内的物质大部分已析出,且随着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汤的香气与口感逐渐降低,而再次晒干冲泡后,茶内已无营养成分可言,因此无继续饮用的价值。
3、泡过的茶叶再泡水,用来清洗鱼类等海鲜,可去腥。忌用浓茶,以免破坏海鲜味道。泡过的茶叶晒干,积累起来,做枕头芯材料。茶叶凉性,淡香怡人,清神醒脑。
在历史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热播后,发现有一个情节是砖茶被水浸湿后发霉了,以为不能喝了,然而砖茶被拿来泡时,却发现茶水的味道变了,更好喝了,我觉得是这些原因。
第一个原因,跟砖茶的制作方法有关,也为第二个原因做了铺垫。砖茶顾名思义就是如砖块一样的茶体,砖茶都是通过挤压成形。砖茶多数是以黑茶为原料,经过蒸制和挤压,看起来就像砖头一样。有小方砖茶、青砖茶、安化黑茶、康砖茶、茯砖茶等。有的砖茶是以红茶为原料,各有所异。砖茶易于存放,时间长了味道也会有所变化,像普洱茶一样,蒸制过的黑茶也是产生了类似的味道。
第二个原因,恰到好处的发酵。首先茶砖被水泡过之后,内部的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就为霉菌的生长发育提供了非常合适的条件,有这样的基础,当属于无害种类的霉菌大量繁殖时,伴随霉菌产生的一系列物质就形成了独特的味道,像熟制的普洱茶一样,通过发酵产生了那独特的味道,所以砖茶也产生了这种现象。如同我们平时喜欢喝牛奶还是酸奶,我相信有很多人酸奶这种发酵型乳制品,牛奶经过初步的高温杀菌消毒,加入乳酸菌,乳糖在乳糖酶的催化作用下,乳糖被分解成为了单糖,进一步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乳酸使奶中酪蛋白胶粒中的胶体磷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磷酸钙,酪蛋白胶粒的稳定性下降,酪蛋白发生沉淀,酸奶就成形了。酸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是通过发酵这个原理得到了,所以砖茶为什么在浸水后会更好喝了,客观的说就是里面霉菌的作用结果。
最后,我觉得《那年花好月正圆》里砖茶浸水发霉后更好喝的原因是这些,也希望大家来点评补充。
“隔夜茶”是指头一天冲泡,隔夜放置的茶汤。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隔夜茶”经长时间放置,与早上冲泡,直至傍晚才喝的茶汤极为相似。这些茶汤的化学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白天的气温比晚上高,白天长时间放置茶汤的变化,甚至比“隔夜茶”更剧烈。
长时间放置的茶汤,最主要的变化是其含有的茶多酚经氧化,逐步形成黄红、红褐色的氧化产物,导致茶汤的颜色不断加深。因此,一杯清澈碧绿的茶汤放置久了,尤其是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会失去原有的绿色,而不断增加黄红色的程度。茶汤的澄清度也会下降,而变得越来越浑浊。不过,这些氧化产物都是无毒的,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曾有一种说法:隔夜茶不能喝,否则容易得癌症。这种说法的依据是:茶汤放置过夜后,其中
的一些二级胺类物质可以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实际上,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首先,二级胺类物质并非茶汤中所特有,而是广泛存在于很多种食物中,尤以腌腊制品中含量最高。即使是“隔夜茶”,人们从茶汤中,摄取的二级胺类物质也极为有限,远低于人们从任何一种主食或蔬菜中摄入的量。
再者,二级胺类物质并不等同于致癌物——亚硝胺。二级胺类物质本身并不是致癌物,而是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与硝酸盐共同存在,并发生化学反应才能形成亚硝胺。所谓的特定条件,包括酸碱度、微生物和温度等多种因素,也就是说,并非茶汤中含有二级胺类物质和硝酸盐就会产生亚硝胺。
此外,亚硝胺的致癌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在人体内要达到一定的含量才会产生致癌作用。据研究,亚硝胺要达到每千克体重,吸收 100~200毫克才有可能致癌,而且需要持续性大
剂量的服用。尽管“隔夜茶”中可能含有亚硝胺,但其含量并不比其他食品中的含量高,根本不
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危害性。
反之,人们在正常喝茶时,可以从茶汤中摄取较多的茶多酚和维生素 C,而这些化学成分都能够有效地阻止人体合成亚硝胺,是亚硝胺的天然抑制剂。
尽管如此,也并非说“隔夜茶”不存在安全隐患。由于茶汤放置时间过久,茶汤中的蛋白质、糖类等物质是细菌、霉菌繁殖的养料,存在滋生有害微生物的可能性,可能导致茶汤变质。
在茶汤的放置过程中,伴随着茶汤温度的下降,所含有的茶多酚和维生素等大多发生化学变化,导致茶汤的抗氧化能力下降,其营养和保健价值也随之下降。从喝茶的科学性来说,还是要提倡现泡现饮,尽量避免喝“隔夜茶”等,放置时间过久的茶汤,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茶叶的营养保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