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红袍紫砂壶适合泡什么茶
1、大红袍紫砂壶外形看起来简单质朴,但是其制作工艺却十分困难,成品率低。大红袍紫砂壶因为泥料少,所以在制作时成形难,极其容易报废,但是也因为泥料精细清润,所以适合泡茶。喜欢喝茶的朋友选择用大红袍紫砂壶泡茶是十分明智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茶都能用大红袍紫砂壶来泡的,适合大红袍紫砂壶的只有以下这几种茶。
2、大红袍紫砂壶质地细腻绵密,透气性相对紫砂泥稍差,但是因此大红袍紫砂壶更能保存茶香的原味,适合更多的茶种。像是铁观音、乌龙茶和岩茶等有着特殊味道的茶是比较适合大红袍紫砂壶的。要知道,大红袍紫砂壶的泥料有着非常高的收缩比,是紫泥系的三倍,它是传说中最神秘色彩的泥料。因为收缩比高,所以在制作的时候难度也比其他材料要大一些。大红袍紫砂壶是属于朱泥类,在烧制成功后有着沉重而又鲜艳的红色壶身,遇水后颜色会产生极大的变化,红中带紫,易于泡养包浆。像是武夷大红袍就是特别适合用大红袍紫砂壶来泡,另外还有泡生普、西湖龙井、碧螺春、安吉白茶、铁观音或者是属于红茶类的正山小种等茶叶也是特别适合用大红袍紫砂壶来泡。
3、紫砂壶壶身厚重,透气性一般,对于那种不宜久泡的清茶类,例如绿茶和花茶等是不合适的。绿茶和花茶都不宜高温冲泡,紫砂壶容易将这种茶泡烂,失去其本身的味道,这两种茶适合用玻璃器皿泡。
4、紫砂壶可使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通常都是小嘴,内部构造粗糙,可以防止香气泄露。经常使用的紫砂壶内壁会有一层红色的茶锈,茶锈越厚,冲泡出来的茶越浓郁,神奇的是,长久使用的紫砂壶就算是只放水也会透露出一股诱人的茶香。
二、大红袍紫砂壶有何特点如何鉴别
鉴别从颜色、声音、产地、泥性四方面:
大红袍属于红泥科目,一般的红泥原料为黄色,烧制后呈红色。大红袍却极为独特,它的天然泥料就为红色,烧制后,红色越发鲜艳夺目,这是普通红泥紫砂壶无法媲美的。
大红袍泥料扎实,所以烧制而成的紫砂壶十分厚重敦实,拿起壶盖与壶体碰撞,能听见铿锵之金属声,用手轻弹可听见清脆的响声。
大红袍产自宜兴,丁山赵庄山、黄石黄岩心,可以说这是丁蜀特有的泥料。此泥料为矿石时,就呈红色,烧制后,更为夺目,且气质高雅,热水冲泡后会呈现红中带紫的色泽。
大红袍十分娇贵,张力较低,但其收缩的比例可以达到其他紫砂泥料的三倍,不可控因素较多,所以制作工艺难度大,不易成型;烧制后的,大红袍紫砂壶,手感十分绵密,由于泥质较紧,会有紧致的感觉。
一、要想把紫砂壶的好坏弄清楚就必须进行分类,不分类就没有识别标准。紫砂壶可以分为实用器、工艺品、艺术作品三类。
1、实用器以喝茶为主,不需要独创性和全手工,只要使的顺手、大小合适即可。
2、工艺品最初是为了出口换汇,要求美观,注重质量。艺术作品要有独创性,壶型和装饰的选择要和主题协调一致。
二、传统意义上判断优质紫砂壶的标准是泥、型、工、款,要选好泥,用好工,做好型,刻好章。但光有泥、型、工、款还不够,还需要具体的衡量标准。
大师做的壶匠心独具,技艺精湛,喝茶用却不一定顺手。老的茶壶虽然值得收藏,但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意义,而非艺术价值。
三、从紫砂壶的历史上看,古人做的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表达情感和思想。
1、普遍认为明代泡茶风气的兴起导致紫砂壶的兴起,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明代家具的兴起。
2、有了黄花梨、紫檀家具,上面摆的东西当然要与之相适应,紫砂壶从此上了一个新台阶。当时的紫砂壶重视是否好看,而非好用。
三、朱泥大红袍紫砂壶适合泡什么茶
朱泥大红袍紫砂壶适合泡什么茶,大红袍茶壶用产于宜兴的大红袍泥料,大红袍紫砂壶的泥料特殊,价格昂贵,朱泥壶在冬天用的时候要注意温差,不可贸然浇热水,以下分享朱泥大红袍紫砂壶适合泡什么茶。
大红袍紫砂壶泡出来的绿茶味道好,还可以保持香气的持久性。最好用仿古壶,并且用80-85温度的水。
就是一些黄茶、白茶和花茶。要想泡出来的茶比较象,又保持茶的口感,大红袍紫砂壶的特质就非常好了。而且选用的壶型腹部不要太大,比如汉瓦壶就不适合。
半发酵类的茶叶有高山茶以及铁观音等等。用高温冲泡这些茶,不仅能够充分保持口感,还能让茶叶更想。最好是那种腹部适中,口盖略小的壶型,比如龙蛋壶。
全发酵类的茶叶大多都是红茶以及黑茶,用密封性比较强,而且腹部很大的壶,比如笑樱大红袍紫砂壶,能够让香气更香,能够让茶汤更加厚实。
大红袍紫砂壶适合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铁观音和普洱茶。
大红袍紫砂壶红豔夺目,气质高雅,令观者满受瑞气临身,鸿运当头之意;为濒临绝灭之极品朱泥。
质感绵密、紧实细致,持之扎实沉重、红润豔丽,泥中极品,无以伦比;泥胚含少许原矿颗粒,冲淋热水后色变极大,呈红中带紫,养壶易现“包浆”之美。
大红袍茶壶用产于宜兴的大红袍泥料,经过多道工艺程序反复制作而成。
民国徐珂在《清类钞》一文中描述道:“泥初出山时,大如煤块。舂以杵,必数次,始取其较细者,浸之於池,经数月,则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层,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这是一种典型的手工加工方法。
直到解放前后,有用石磨磨泥粉的手工制法,此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在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实现了机械化。用石轮辗破碎,加工细度控制在60目筛左右,1959年开始应用雷蒙粉碎机,细度在100目筛以上,湿水后通过真空绫泥机捏练,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紫砂泥团粒最大尺寸在宋朝中期 0.7~0.5m/m 26~35目,清朝前期 0.5m/m 35目清朝中期 0.3m/m 55~60目,现代手工制 0.3m/m 60目现代机器制 0.15m/m 100~120目。
应用手工制备的.熟泥,经手工成壶,烧成后,由于泥团粗细悬殊,烧成时体积收缩不一,外表粗颗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润光泽的质感。
犹如天津鸭梨的梨皮状,而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团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
用机器练制的熟泥,尽管手工成型,烧成条件不变,但其表面已失去梨皮状的艺术效果,制品的吸水率从通常的3~5%下降到目前的 1%左右。
1,段泥、本山绿、淡色泥料的壶不太合适用红茶、普洱茶、黑茶,特别是用黑茶泡过后壶壁吸取黑色茶垢。
2,朱泥、大红袍、红泥的壶:都可以用,泡铁观音等乌龙茶效果更佳,养壶效果特别好。
3,紫泥、底槽清、清水泥的壶:对任何茶叶均比较适中!
4,容量大的壶:不合适泡绿茶。
5,降坡泥的壶:铁观音养效果特别好。
6,铁观音泡养的紫砂壶一般都特别亮色,因为铁观音茶叶里含芳香油比较丰富,养壶利器。印方紫泥宜兴红茶比较特殊,它养壶效果一般都特别好,茶水的颜色不算深而茶叶中芳香油含量也比较丰富,一把壶尽量用一种茶来泡。
各位壶友们要注意的是黄金段,老段,本山绿,灰色的等浅颜色的壶不宜用发黑的茶汁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