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如何定性(国家有关茶叶的法律规定)

生茶、熟茶决定品质优劣。普洱茶有生茶、熟茶之别。生茶、熟茶也称作青饼、熟饼。七十年代以前的老茶基本上以青饼、生茶为主,即未经过发酵工序,把采来的茶青萎凋、晒干、蒸压成型后干燥而成的饼茶、散茶称为生茶(青饼普洱),让其与空气接触,自然变化而产生后发醇,储存时间越长,茶质变化越醇。自从一九七三年昆明茶厂成功研究了加温渥堆技术,加速茶叶陈化,大大缩短发醇时间,这种在一定温度、一定湿度下把茶叶做熟的制作方法称为熟茶(熟饼普洱)。熟茶的发酵已经定性,储存时间长短不会对茶质本身有改变。更糟糕的是近几年来有一些不法的茶商只看生眼前的利益,利用环境恶劣,潮湿的工厂仓库大搞做旧普洱茶,从各地收回低价散茶,加高温、高温做起发水普洱茶。这样的发水做旧茶,基本上把茶过份地全发醇死了,温暖、潮湿、卫生条件差的环境,助长昆虫、细菌的孳生,如此茶品还有价值可言吗?

区分生茶、熟茶可从冲泡后的茶底、茶汤分辨。生茶冲泡后,叶底柔软、新鲜、有伸张性、生命力,哪怕是存放时间很长的古董茶,也能让你感觉到他的活力和“真韵”,茶汤清澈明亮透底,茶气清爽回甘,入口醇滑;熟茶冲泡后叶底干瘦乌黑像柴枝,没有生命力、棘手。发水厉害的做旧茶,叶底发霉像布渣,茶汤色暗混浊甚至黑色,有浓烈的熟味、异味。随着时间的推移,熟味有望逐渐消退,口感干燥,没有明显回甘生津。

年份塑源历史寻根。普洱茶的年份是组成普洱茶深远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普洱茶领域最难掌握的一部分,是茶叶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普洱茶价值所在。年份只能对生茶普洱而言,但湿仓生茶、干仓生茶、熟茶干仓存放部影响着普洱茶的真实年份。熟茶普洱茶在制作上发酵已经停止了,毫无年份可言。发水做旧茶一次十五天的加水渥堆相等于生茶自然发醇二年,年份只能退减熟茶的碱味、熟味、茶汤也可随之由混浊灰黑转至暗红熟褐色。

生茶普洱制作选用晒青或烘青绿茶,不同年份的茶给你不同的感觉。新茶像脱缰的野马,野性难驯、苦涩、茶味十足,回甘强劲,还带有幽幽的花香、豆香。茶汤如新鲜的绿茶黄绿带红,清澈明亮,茶底栗青色,柔软饱满,活力无限,前途光明。陈期五年后的茶有陈味,野性开始减退,茶汤如半发醇的乌龙茶,汤色浅栗红亮。随着陈放时间越长,在不同时期自然发醇出荷香、樟香、兰香等不同香气。正如宋·王禹所说:“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汤色从栗红色转为深栗色,茶底从栗色陈化至深色褐色。茶味随时间而慢慢醇滑、厚重、野性驯服了,像一个阅历丰富、饱经苍桑的老人,以至“无味之味”的最高境界。始终不变的是:茶底的生命力、茶质的真韵、茶气的灵活。

普洱茶本是绿茶类(即生普),但如果是熟普的话就是属于黑茶类了,部分生普在存放过程中受潮后也会变成熟普,也就是由原先的绿茶经后发酵变成了黑茶.无论原先是什么,在现在的社会上,只要是汤色暗混浊甚至黑色的普洱,就得尽量避免喝,宁可喝新一点的,哪怕多点苦涩,也多份健康!都不要去追求年份!讲年份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

1、历史价值

很多名茶都是有点历史底蕴的,比如以前是贡品,或者有某某名人做“背书”(碧螺春的“吓杀人香”的典故)等等,话说皇帝做背书能便宜的了么?

再比如中国历次评选的N大名茶,这些茶经历几十年的沉淀,就算一年只涨价5%,这几十年下来价格就要翻几倍。

2、品牌价值

比如“谢裕大”的黄山毛峰,那几个传统牌子的龙井,这个跟买名牌的意思也差不多,名牌的茶能比散茶贵出几倍的价格一点都不稀奇。再比如每年茶叶产区评选的茶王,一斤的拍卖价格就能折合一套房子了。

3、茶叶本身价值

这个就分很多内容了。

茶叶等级:这个跟茶叶采摘期、嫩度、茶型、炒制水平……都有关系;

原产地:原产地的茶青都比其他产地贵,很可能就隔座山的茶青就能差几十。话说西湖一共就那点龙井茶青,大量的茶青都是周边产地甚至四川这些地方产的,仅这个成本价格差距几倍都正常。

产地限制:比如君山银针,一共就那么大的地方,每年就那点产量,物以稀为贵;

人工or机制:一般手工炒制的茶比同等级机制的贵一些,而且人工是年年涨,茶叶价格也节节高。

4、以上这些决定的供求关系和炒作等

比如我家那边开了一茶博会,统一定名汉中仙毫……

这样一炒作,价格就扶摇直上了。

再比如庐山云雾,九成多本地人就消化了,

根本就不愁卖,价格能不高么?

要。

将冲泡茶叶的第一道水倒掉,这一道程序被称之为洗茶或醒茶,其主要目的第一是清洗茶叶中的灰尘,第二是浸润茶叶叶片,让茶叶的细胞壁张开,使茶叶苏醒,便于茶叶香气物质在适宜的温度呈现香气。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常饮浓茶易患结石,茶叶中含有的物质之一就是草酸。

经常大量的喝浓茶会让体内草酸的成分增加,这是形成结石的重要物质,所以常喝浓茶很容易在体内形成结石。

把握茶量,一般的茶杯泡一杯茶,用3至4克茶。此时即有茶的清香味,也不致于过浓,会对身体更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哪些茶需要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