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叶市场,主要分为国内和出口2块吧。
问题回答详细太难,给个极简版的吧:
国内部分,1.茶叶消费量增长很快。铁观音(乌龙类)市场份额点7成左右,普洱1成半,其它茶叶占剩下的一成半。2.茶商众多,行业进入门槛低,行业集中度低,乱象丛生;3.茶叶品种多,种类丰富,宣传侧重点各不同;4.茶叶做为价格较高的经济作物,产茶的地方政府较为重视。每年茶展众多,不过多数效果都不怎么样。
出口部分:1.绿茶占绝对比例,9成左右;2.其它茶叶出口量逐年增长。尤其以快速消费包装的包装茶增长最快;3.即使如此,中国出口茶叶,仍以散装,原材料供给为主。
如果楼主需要更详细的数据的话,那得自己列个详细的提纲了。因为,这个问题,涉及的面实在太大太宽。
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概况
——茶叶类型情况:综合发展模式悄然形成
按照品类进行比较,2022年获得有效评估的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产品涵盖多种茶类的品牌有46个,由绿茶延伸出其他茶类的品牌居多,其中37个以绿茶为主,3个形成了一绿一红的产品格局;单一绿茶类品牌的比重虽依然超过其他茶类,占比达34.92%,综合来看,中国茶产业普遍存在着绿改红、绿改白、单一品类改综合品类等产品结构调整变化,综合生产、加工多种茶类的发展模式在悄然形成。
——区域分布情况:品牌地域覆盖四大茶区
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地域范围覆盖全国四大茶区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69个品牌来自江南产区,其次是西南产区26个品牌,华南产区18个,江北产区13个。浙江,福建和安徽3省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数量位列前三甲,分别为20个、16个和13个。有效评估品牌数量在10个以上的省份还有湖北、四川和湖南3省。
中国茶叶公用品牌价值发展情况
平均价值——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比较近3年品牌评估数据,近3年来,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在持续增长,但增长幅度逐年下降,2022年平均品牌价值与增长率分别为23.15亿元和4.37%。可见,表明近3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速在减慢。
区间分布——半数以上品牌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按照品牌价值大小区间分布可见,此次评估中,品牌价值高于50亿元的品牌共7个,品牌价值处于20亿~50亿元的品牌数量最多,达到了56个,占44.44%;价值处在10亿~20亿元之间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占26.19%;品牌价值在10亿元以下的有31个。结合品牌价值平均数与中位数情况可知,半数多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价值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省份品牌——江浙品牌溢价能力领先
其中品牌价值最高的是西湖龙井,为79.05亿元,其余分别是普洱茶(78.06亿元)、信阳毛尖(75.72亿元)、潇湘茶(68.42亿元)、福鼎白茶(52.22亿元)、洞庭山碧螺春(50.99亿元)和大佛龙井(50.04亿元)。
然而,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收益的跨度很大,如西湖龙井这样的品牌价值与品牌收益同时表现强势的品牌,风毛麟角。结合品牌所在省份情况可知,江苏、浙江两省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品牌溢价能力上显著高于其他省份的品牌。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茶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普洱茶崩盘可谓在很多人的预料之内,毕竟当普洱茶被一些人当成期货,其金融价值被炒得太高,所以出现价格崩盘是早晚的事。再加上受到疫情的影响,人们对普洱茶的消费热情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原本火热普洱茶的行情也随之遇冷,自然也导致这些茶叶有些“不香了”。
一、普洱茶被一些人当成了期货,并且将其金融价值炒得太高
由于一些人将普洱茶当成期货来炒,这也让普洱茶的价格越炒越高。可当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普洱茶的本身价值与其金融价值不成正比的情况,导致普洱茶的价格出现崩盘。要知道,有很多人屯普洱茶并不是为了自己喝,而是想通过转手的差价来让自己赚上一笔。所以从本质上来看,炒普洱茶其实与炒鞋、炒熊等行为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通过一些手段来提升商品的热度,从而强加给商品一些额外的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普洱茶的期货属性不再被人们所承认,其多出来的那部分“额外价值”也难以得到人们认可,那普洱茶行情出现崩盘可以说是早晚的事情。
二、受疫情影响
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人们对普洱茶的消费热情也在逐渐下降,这也让人们对茶叶是否保值产生了疑问,进而会对普洱茶的“保值“失去信心,促使普洱茶市场出现崩盘。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经过炒作后普洱茶的价格难免有些虚高,因而在人们失去对普洱茶的消费热情后,其虚高的价格自然会慢慢回落,再加上疫情下的经济环境比较艰难,使得普洱茶也失去了继续炒作的土壤。由此可见,疫情对普洱茶行情造成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并且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普洱茶市场出现了崩盘。
综上所述,普洱茶之所以“不香了”,一方面是因为普洱茶被一人当成了期货来炒,并且其金融价值被炒得太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到疫情影响,导致普洱茶的市场行情并不是很好。